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换个角度看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4)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些食材用现当代的话语体系来理解,具有天然野生、自然生态的特点,但从少数民族灾害文化的视角来看,则具有防灾减灾避灾的文化内涵。如苦、涩、

这些食材用现当代的话语体系来理解,具有天然野生、自然生态的特点,但从少数民族灾害文化的视角来看,则具有防灾减灾避灾的文化内涵。如苦、涩、酸、辣、辛、腥的野生动植物食材,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疗功效,这既是近年来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的菜系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灾荒时,能依靠野生的菜蔬瓜果躲过饥饿,而很少发生饥荒的原因之一。优良的自然条件及多样、丰富的自然食用资源,孕育了少数民族饮食中防病治病的习俗。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习惯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各民族防灾避灾的饮食文化内涵。这也是千百年来,生存在河谷山箐里的泰傣民族在遭遇瘴气、疟疾、鼠疫、麻风病等疾病的不断危害,但依然能够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原因之一。

一些草本、木本植物,也具有驱除蚊虫毒蛇的作用,将其种植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避免、预防畏惧这些植物的有害动物及昆虫入侵,客观上避免了不同的疾病危害源。这种文化习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深深融入到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从而成为了公众普遍认同、具有标识作用的防灾减灾避灾文化内涵。

虽然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也猎杀野生动物,但其对很多野生动物的崇拜,或是将很多动物赋予了神性并用不同的传说强化这种神性后,就产生了特殊意义上的灾害文化内涵。如德宏陇川的景颇、傣、阿昌、傈僳、德昂等民族中流传着猎杀食用野生动物后,会生大病或遭遇有灵性的野生动物报复的传说;独龙族认为人的一生打猎的数量不能太多,不然山神就会惩罚并降罪于他们,并有很多演绎而来的文化内容,让人不敢过多猎杀野生动物。这不仅在客观上避免人与动物的冲突及因动物引发的灾害,也保护了生物种群基数的多样性。

三是民族疾病灾害预防、治疗体系方面的积累及医药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不同民族如傣、彝、藏、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医药体系,在本民族疫灾防范救治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得到普遍认同及赞誉的积极作用。这是少数民族在疾病(疫灾)预防治疗中的巨大成就,也是少数民族在防病减病文化层面较集中的体现。从很多案例及医疗实践中可见,很多少数民族已经建立起了防病治病的独立的医药体系,其医药治病理念及其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各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检索历朝史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尽管史料记载有限,但鲜有少数民族因大型瘟疫或饥荒而灭寨灭族的记载,其中虽然有交通及信息不通畅、本地人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及汉文史料记录者不了解情况等原因。但也不排除大型疫灾少的可能性,按照常理,若发生严重瘟疫,对当地民族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当地的传说、故事里及村寨记忆里也不会完全没有反映。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数民族医疗体系在防病治病方面的有效性及积极作用。

四是乡规民约中对破坏森林、引发火灾及随意砍伐森林导致水旱滑坡灾害的人员、家族、村寨等的制裁措施及法规,是防灾减灾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些被称为乡规民约及习惯法的内容,成为各民族积极、主动防灾减灾中最有效率的措施及传统,也是少数民族以文字方式记录传承下来的防灾减灾文化内容之一。

如嘉庆四年(1799)云南通海秀山护林碑记:“将宝秀坝前面周围山势禁止放火烧林……仰附近居民汉彝人等知悉示后,毋得再赴山场放火烧林……倘敢故违,许尔乡保投入扭禀赴州以凭,从重究治,决不姑贷。”①《秀山封山护林碑》,黄珺主编:《云南乡规民约大观》(上),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 年,第103 页。道光八年(1828)镇沅州“为给示严禁盗伐树木烧山场事”立碑,要求村民李澍等在树木种植之地划立地界,规定若有混行砍伐、纵火盗伐不遵禁令者,罚银十两充公。②《镇沅直隶州永垂不朽碑》,曹善寿主编,李荣高编著:《云南林业文化碑刻》,芒市: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 年,第307 页。

又如,清末云南大理弥渡县弥祉山的护林法规写道:“弥祉太极山老树参天,泉水四出……千家万户性命,千万亩良田,其利溥矣”,由于当地森林被村民破坏,“近者无知顽民砍大树付之一炬……深林化为荒山,龙潭变为焦土。水汽因此渐少,栽插倍觉艰难,所以数年来雨泽愆期,泉水枯竭,庄稼歉收。”光绪二十二年(1896)牛街瓦腊底村规禁止伐树,违者罚银十两;光绪二十九年(1903)大三村的《封山育林告示碑》规定,盗伐松树者“准乡约、火头、管事、居民将……送官究治”,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民国二年(1913)八士村民禀县知事陈祯,有“顽民”乱伐致龙潭干涸,陈祯出示通告,规定不准滥砍乱挖森林,“永远勒石”,村民也制定了惩罚规制,“藉资灌溉而重森林……乱砍滥挖者,即由该村董、百长五十长等集众罚议,以示惩儆”。③《弥祉八士村告示碑》,曹善寿主编,李荣高编著:《云南林业文化碑刻》,第515—517 页。这些内容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民族法律诸多层面来看,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及历史意义,从防灾减灾的民族文化内涵来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1/0708/687.html



上一篇: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和谐特质
下一篇: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识别需求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