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换个角度看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3)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是村寨选址、建筑材质的选择上,具有有意识的、积极的避灾防灾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类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避灾文化功能,以百濮族系和百越族系最为

一是村寨选址、建筑材质的选择上,具有有意识的、积极的避灾防灾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类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避灾文化功能,以百濮族系和百越族系最为典型。

西南百濮族系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洪水神话的传说,各民族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深受其影响。这与西南、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位于季风区,受东南季风及西南季风的影响明显,单点式大暴雨比较集中,极易形成洪灾有密切关系。聚居于这些地区的彝、景颇、苗、瑶、壮、白、纳西、傈僳、普米、哈尼、怒、独龙、佤等民族在选择村寨及聚居地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那些不容易受到洪水袭击的略平整的山顶或半山地区。这些地区虽然交通出行不易,但确实避免了洪水灾害的侵扰,成为西南很多民族聚居区特有的村寨景观文化。

在房屋的建筑结构上采用将粮仓和房屋分离的方法来保存粮食,以及为了防止火塘火苗上蹿燃烧屋顶而修建“汉木齐”,即独龙族、佤族、彝族一般会在火塘正上方搭建一层架子,将需要晾晒烤干的食物及其他潮湿物铺在上面,既可晾晒食物又可以防止火星上窜引发火灾。目前,很多民族文化学家往往忽视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避灾文化功能,往往只注重到其作为民族村寨文化的表象性功能及内涵,而逐渐忽略并淡忘了其灾害文化的特性及功能。

泰傣等百越族系聚居村寨地址的选择、房屋建址及朝向、坡度的选择等,也具有防灾减灾避灾的文化内涵。一般而言,百越民族的村寨近水而居但远离水深流急、坡度大的主河道以避免水患;村寨附近均有明显的竹子和榕树两大绿色标识。竹子一般在村寨周边、河水溪边、房前屋后及田间地头,既可作为方便砍伐的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建筑材料及家居用材的来源,也可阻挡大型兽类攻击村寨,在河边的竹林还是人与水域的分界线及标识物,使人避免受到河水及其有害生物的侵害。榕树在村寨内部或村寨边缘地带,很多大榕树作为村寨的神树,在村寨人群心里有消灾避难护佑平安的作用。节日期间或遇到大型灾难的时候,大榕树会受到族人的祭祀及供奉。

其建筑式样、取材用材等的选择,也有避灾防灾的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避灾功效极为显著。下层住家畜(牛羊马猪鸡等)的目的之一,是让自家饲养的家畜(财物)近身居住,以保护其不被野兽随意侵犯抓捕。人住在二楼,也能够避免虫、蛇和野兽的直接侵害。若有极为凶猛的野兽来临,抓捕一楼的家畜充饥后就不会侵害二楼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有以畜护(换)人的避灾防灾作用。干栏建筑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有防灾减灾的目的,如为了防范毒蛇从楼下水边入侵居室,一般会使用方形柱子(也有美观的功用)。选择竹楼不仅由于其易于取材、通风凉快,物美价廉,还因为竹子在热带亚热带气候多雨多虫多微生物的条件下,不太容易腐朽,防水防蛀效果较好,有易于清洁、迅速干燥、减少病菌等功能。此外,竹楼还可减轻地震、滑坡对人畜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在竹楼的中部,一般都有一根顶梁大柱,即通称的“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有避免竹楼因为大柱倾斜而倒塌,保护竹楼里的人畜禽等免于灾祸的内涵。

同理,佤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中,晒台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其构造简单,竹木等材质轻便,故而地面承重较轻,适合复杂、陡峭凸凹的山地地形,且在雨季不易腐烂,干燥凉爽,在滑坡地震灾害中也能减轻其影响,就算倒塌也不会对人畜造成致命性伤害。这类防灾避灾的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中代代相传,逐渐成为既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内涵,也有灾害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是饮食中的防灾减灾避灾文化及其传统,是少数民族积极主动应对灾害的极为普遍的文化形式,主要表现在食材选择及饮食习惯、习俗等方面。百越族系的少数民族在饮食食材的选择中,大多以自然生长的草本木本植物为食物原材料,比如水边山脚的各类野花野菜及林木,很多在河湖溪潭附近、在山坡地上生长的植物的花、根、茎、叶、果等都是入菜的好原料。各民族野菜谱系中,只要没有毒素,花花草草、根根蔓蔓乃至苔藓地衣,都是自然生态的美味食材,且就地取材、根据本地生态及生物类型取材入食,物美价廉,是百越民族的饮食习惯及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除本地食用植物外,当地的虫卵蛇蚁等也是食材的来源,如菜花虫、竹虫、马蜂蛹、野蚕蛹、蛇、蚂蚁卵等,都是美味的高蛋白食材。这些食材在民族医药里,有不同的药用及保健功效,是防病治病的常用饮食食材。因此,来源于自然的酸甜苦辣涩的各种动植物,都是原生原味的具有防灾避灾功效的饮食百味,并有着其特殊、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1/0708/687.html



上一篇: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和谐特质
下一篇: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识别需求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