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换个角度看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2)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同区域、民族的灾害文化,既有不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也有因面对相同灾害而产生的类似的习俗、思想及防灾避灾的方法及传统,故西南少数民族防灾

不同区域、民族的灾害文化,既有不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也有因面对相同灾害而产生的类似的习俗、思想及防灾避灾的方法及传统,故西南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型:

(一)精神层面的祛灾、防灾、减灾文化及措施

西南少数民族精神层面的祛灾、防灾、减灾文化及措施,与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及原始宗教信仰相伴随。很多源自于防灾减灾避灾的观念、意识及行为等,虽然是消极性的措施,但却嵌入到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某些防灾减灾避灾的理念、思想及措施甚至成为民族文化的标识。这一层面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原始宗教信仰、禁忌习俗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措施及传统,如不同民族常用的驱鬼、祛病、祭神、隔绝染疫病人等习俗,以及为了避免灾害而禁食某类动植物、禁入神山神林神泉区、禁止某类行为习惯等禁忌,不仅在滇川黔桂渝藏等地的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普遍存在。

不同民族都有这些习俗及禁忌的原因,与其导致或防范某类灾害或疾病的意识有密切关系,即区域性、群体性的某类行为因偶然或巧合会经常性地导致某类灾患,就成为族群的禁忌,或某类行为措施能有效防范某类灾患、疾病,也就成为不约而同共同遵守的习俗。如2019 年笔者的调研组在沧源佤族地区调研时,有个佤族村民住房的电线被雷击,他因此受伤住院,出院后害怕“雷鬼”继续害他,赶紧祭祀了雷神雷鬼,并跟村民说要给村寨里的雷神留出空位,不能把电线随意架在住房树木上干扰雷鬼。这些观念虽然迂腐但却更能为村寨居民所接受,在客观上对避免新的雷电灾害隐患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一些少数民族由于观念限制,生病后大多不去医治,而是采取祭祀鬼神、占卜等消极的措施,虽然可以用现代医学让疾病机体自然痊愈及心理或精神疗法的理念看待其文化内涵,但很多时候会延误治疗时机。

西南少数民族大多具有的敬畏自然、神灵的传统思想,也是源于灾害防范的结果。各民族受制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并在与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调试和博弈中,为求生存、稳定、安康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敬畏、尊重自然规律,不妄自干扰自然生物生存发展、破坏其生存空间的思想及意识,以及不擅入灾害易发地、不干扰这些地区的神灵,以免神灵降下新灾祸等传统习俗。

二是各民族防灾减灾避灾的社会生活习俗及行为习惯,是灾害文化中最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内涵。近现代少数民族村寨防护习俗中具有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内涵,如彝、白、纳西、佤等民族会通过占卜、祭祀、祈祷等活动,让族人在村寨及住房附近清除杂草、疏通沟渠、修理树木枝杈、修补平整道路桥梁等,以清洁、干净、整齐的形象祈求神灵护佑村寨。这在客观上对少数民族躲避预防灾害及疾病有积极作用,是一种积极的防避灾害的文化行为。如云南临沧的佤族会通过对村寨附近的山沟、道路进行清淤疏浚,减少山坡的水土流失及滑坡灾害,防护村寨及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村寨传统习惯传承至今。

三是有效防范传染病的习俗及传统,尤其是将特殊传染病瘟疫病人进行隔离、驱逐,以减少村寨族人感染疾病的既消极又积极的避灾减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有效的防护作用。这是西南很多少数民族面对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麻风病、血吸虫病、伤寒、疟疾、鼠疫等瘟疫时,经常采取的防范习俗。通常是到远离村寨的山上重新建寨,把传染病人转移过去单独居住,如怒江州丙中洛第一湾的麻风病村,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云南昭通、楚雄、大理、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等地普遍存在的麻风村就是这种措施及文化传统的体现;或是将病人驱逐出村寨任其自生自灭等空间隔绝的方式。这些防范传染病的习俗及传统具有尊重病人、给病人保留生存空间,同时也保护族人免受疾病侵害的风险躲避的文化内涵。

此类消极措施是各民族在面对灾害又无力抗拒时,下意识采取的初级层面上的文化,是少数民族灾害文化产生初期的主要行为模式,是各民族防灾减灾中较常见的文化传统,在客观上具有各类生灵各安其域、不越界惹祸造灾等人与自然(生物)、人与人和谐共生的防灾避灾认知内涵。

(二)积极的祛灾、防灾、减灾文化及措施

西南少数民族积极型的防灾减灾文化传统及措施,是各民族灾害文化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层面的文化内容,涵盖了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1/0708/687.html



上一篇: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和谐特质
下一篇: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识别需求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