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刊[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征[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09/07]
变化中的西南行为艺术(6)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王彦鑫2017年前的作品看起来有点笨,是典型的行为艺术创作方法中的身体性创作,强调作品中的痛感,尤其以自己身体的不可控来换取观众的心灵痛感。
王彦鑫2017年前的作品看起来有点笨,是典型的行为艺术创作方法中的身体性创作,强调作品中的痛感,尤其以自己身体的不可控来换取观众的心灵痛感。王彦鑫的此类作品通常都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有时候像是英雄般引导观众的思维,让观众难以分别真实与戏谑,并逐步让观众将戏谑作为真实,加之对身体的介入,使得观众主动或被迫主动加入到现场的思考中。来探讨观众与观众、创作者与观众、现场与内心之间的矛盾点与细微差异,让观者对现场的定义有着新的认知。惯性思维常常会把人导向王彦鑫的自虐,但创作作品与生活并非全然吻合,王彦鑫的态度也是极为明确的:“在用行为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很开心,每天都可以学习到进行新的东西,有新的灵感,对生活很积极。”王彦鑫从身体出发,不断探讨身体、身体与他者的关系,在这不断探讨的过程中也不断加入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对身体语言的探索和现场的定义有独特的个人理解,并由此力求向观众呈现个人独有的艺术语言。王彦鑫执著,相信时间积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正如他的自我勉励“喜欢就去做,不停地做,一意孤行,才能另辟蹊径。”
“身体需要叛变,让身体颤栗,重新思考可控和不可控下的身体。让身体介入公共空间与现实与自然发生关系,重新构架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让身体通过互动与观众发生关系,重新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变化,书写自己的身体语言与创作脉络。”王彦鑫在自述中对身体有着自己明确的见解,2016年开始,王彦鑫的作品产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创作了《白塔》《白》《灞柳风雪》《重影》《红墙》《乌云》《阻挡一小时》《红毯》《锈刀》《消亡的轨迹》《黑夜想起黎明》《信仰》《蓝图》《历史的书写》等一系列在公共空间中的作品,这些作品构织了新的脉络,这些变化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特征展开,首先是语言的放弃,作品中的声音不再是人为的制造,而是自然而然;其次是空间的变化,从白盒子或建筑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与自然空间,完成了艺术家从构建自我向解放自我的过渡;第三是从身体的使用向身体的利用的转换,身体置于环境中,所表达的是作为问题提示存在的身体。同时王彦鑫也在不断丰富个体身体介入空间的方式,开始用LED冷光灯线勾勒出的身体形象消解传统的“肉身”形象的探索。王彦鑫追问的是:“当行动剥离了身体本身还剩下什么?”作品《当我们再次相遇》《冷阳》《PP》等便是跨媒介的探索。
注释:
1.鲁虹、孙振华:《异化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06页。
2.王林:《行为艺术与城市化生存——关于“回响:成都新视觉艺术文献展”》,《大艺术》2007年第2期,第61页。
3.高名潞:《“街头前卫”与“成都叙事”》,《大艺术》2007年第2期,第62页。
4.2010年更名为A4当代艺术中心,2016年搬迁至新馆址,更名为麓湖·A4美术馆,并正式注册为民营非营利美术馆。
5.吕澎:《灵魂的冬天》,2008年11月21日。
6.同上。
7.魏言:《非机构自助群体的生成意象》,2012年9月。
8.田萌:《外省青年:从“自我定义”到“文化自治”》,2012年11月27日。
9.同上。
10.访谈《何利平:行为艺术不是什么?》,雅昌艺术网。
11.同上。
12.同上。
13.陈建军:《“岗位系列”创作自述》。
14.“平行悬置”为陈建军、曹明浩2014年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个展。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1/070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