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刊[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征[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09/07]
变化中的西南行为艺术(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周斌有着旺盛的艺术创作力,梳理周斌的艺术创作方法可以让我们找到以下关键词“艺术介入空间”“无意义的意义”“身体性”“日常经验”“场域与互
周斌有着旺盛的艺术创作力,梳理周斌的艺术创作方法可以让我们找到以下关键词“艺术介入空间”“无意义的意义”“身体性”“日常经验”“场域与互动”“多媒介实验”,除此之外,近似专题研究式的实验项目也常常穿插在艺术创作中。在为其撰写的评论文章中,我将重点放在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转向而非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它们分别是从绘画到行动、从“身体失控”到“思考力失控”以及行动与图像的共生。“身体失控”是周斌在行为作品创作中常常使用的手段,他通过一些方法对身体或行动进行限制,让主观的控制力失效,从而让行为的过程远离刻意的表演状态。例如他会让蚂蚁引领自己的行动路线以将自我——一个原有的行动主体的行踪交给他者控制;通过单腿站立、张大嘴巴或长时间持续地重复念一个单词等手段让身体的生理功能紊乱,而作品的概念和所指就在身体所呈现的真实状态中得到呼应和呈现。他在创作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着自己的身体媒介,既不会刻意伤害,也不会点到即止。2010年,周斌通过设定30天里每天创作一件作品的规则,力求把自己的创作力逼到极限。在这个近似课题研究式的30件作品中,呈现出了自由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即兴、偶发、身体性、行动、观念、互动、场域、日常体验等方式都有采用。这不同于过去通过某种方法让身体生理上失控的方式,让艺术家及其身体更像是一个社会装置,在日复一日的时间重复及思维创新中,旧的思维与新的创意冲撞,旧的思维模式在失控中更新,时间概念让身体暂时退场,而“思考力失控”却始终在场。按照周斌的说法,在执行完这个项目后,“最大的收获不是作品,而是领会了自己的身心在何种情况下才是最好的创作状态,那就是首先要保持安静、规律的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专注的知觉,也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力”。周斌的“30天行为计划”可视之为创作上的第二次转变:从“身体失控”向“思考力失控”的转向,同时也充分拉近了身体的直觉体验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分离。“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项目则被笔者认为是周斌艺术创作的第三次转向,这个在2015年全年实施的项目采用每月一件独立作品的形态来讨论行为艺术领域“行动”与“图像”的关系问题。2016年周斌开始了以365天为一个单位进行的“个人改造计划”,用高强度的持续创作打乱自己固有的创作方法,并让创作和日常生活强行融合,审思自己过去的艺术工作以及自己和艺术的关系,包括《周斌:365天创作计划》《闲敲棋子》《写本书》。
胡佳艺常被人冠以不善言辞、冷酷等词汇,但作为女性,没有柔弱的词汇出现,这与她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力量有着直接的关系。2014年9月,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冰刀”展览的名字是直接取自胡佳艺作品《冰刀》的名称,策展人尹丹对展览名称的概述让观众读到了对作品《冰刀》及同名群展的解读,“大概(张)小涛老师希望以‘冰刀’一词来象征此种精神,明知不易,却偏要为之。冰刀锋利,作为展览名称或许还有另一种象征,人的精神也许应该像冰刀那样,穿透冰封,自由驰骋。”《冰刀》既是胡佳艺艺术精神的写照,也是人生的写照,画面中她穿着冰刀鞋在镜面上滑冰,不断地滑动、摔倒、重来,直到筋疲力尽,这直接摇晃着每位观众情绪的五味杂陈瓶。“看起来不对”曾是胡佳艺个人展览的题目,也是一种自我警惕的创作态度,是艺术家面对市场、成功学、流行学的必要素养,也是对观众惯性思维阅读作品的提示。
“明知不易,偏要为之”也是胡佳艺的创作精神,但她在创作的方法上处事不惊,《除夕守夜》(2015年2月18日)便是这样的一件作品。艺术家在自己的出生地——吐鲁番葡萄沟水库——为水库守夜,从夜色朦胧开始一直到太阳东升结束。关于作品的最大追问是关于意义的讨论,以及个体与环境、文化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除夕夜是中国最为传统的节日,一般要与家人一起团圆,为水库站岗、为夜晚站岗,恰恰是对世界另一面的关怀。胡佳艺在2017年的英国驻留期间的作品不得不提及,这些作品是关于自己的态度和质感的思考,更像是“囚室创作”,这或许跟驻留期间有着足够时间的思考有关,艺术家希望哲理的思考有别于之前的作品,不再按照一种预期的模式发展,驻留的空间、自我的身体、公共空间成为胡佳艺创作品的材料,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大小事的思考纪录——虽是小小的纸片,或是短短的几个字,但都充满着思考的想象。这更像是一种思考日记——没有儿女情长的创作日记。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1/070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