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刊[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征[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09/07]
变化中的西南行为艺术(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自我组织与替代空间 2005年1月8日,在正杰、木玉明、向卫星、和丽斌、罗菲、林善文发起“江湖”系列实验艺术展,第一回在昆明实域艺术空间举办,热
自我组织与替代空间
2005年1月8日,在正杰、木玉明、向卫星、和丽斌、罗菲、林善文发起“江湖”系列实验艺术展,第一回在昆明实域艺术空间举办,热闹程度出人预料,以致最后分不清艺术家与观众的界限。“江湖”实验艺术展以一月一次的频率先后在昆明、丽江、荷兰阿姆斯特丹、北京、深圳等城市的美术馆、画廊、学校、酒吧、街道、乡村等不同环境里举办了15回共27场展览,后因资金资助方“丽江工作室”资助项目转移而终止。“江湖”实验艺术展不拘泥于展览场所、参与人群,旨在探索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给年轻艺术家带来了创作的刺激与启发,信王军、吴子界是其中突出的艺术家代表。
2008年周斌以项目策划的身份发起了“骤然的变异:三峡库区自然、人文生态的艺术考察创作计划”,这是一次以三峡库区(重庆万州、巫山)为考察创作的艺术计划,活动的资金支持为亚洲艺术网络,邀请艺术家为蔡青(新加坡)、杰尔姆·明(Jerome Ming,英国)、米迪欧·克鲁兹(Mideo Cruz,菲律宾)、拜散·毕连邦常(Paisan Plienbangchang,泰国)、王楚禹(中国)、周斌(中国);重庆501艺术基地作为研讨会支持,闫彦与周斌作为研讨会策划;器·HAUS空间作为文献展支持,倪琨与周斌作为文献展策划。三峡因三峡大坝对区域生态的改变成为无数艺术家创作关注的地区,“骤然的变异”艺术计划在行动的过程中因经历“5·12汶川地震”而变得更加困难。
2009年3月8日晚“庆典——自由的1/6注解”在成都廊桥当代艺术空间登场,倪琨担任活动主持和学术批评,共有刘成英、吴承典、周斌、李带果、李琨、毛竹6位艺术家参与表演,时长90分钟。表演因6位参与者的不同身份与专业而变得惊喜不断,充满实验性。女音乐人毛竹和李带果、李琨都是声音艺术家,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即兴演奏了自制乐器、钢琴、葫芦丝、萨克斯管、小提琴等乐器。刘成英、吴承典、周斌3位行为艺术家则在过程中分别进行各自的行为表演,刘成英不断将写有国名的石头放入自制的天秤中,而天秤则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周斌则像无所事事般穿梭于现场,甚至在睡袋中睡觉;吴承典则在角落品尝功夫茶并请现场观众喝茶,直到最后用假手枪砸碎茶杯。6位艺术家的即兴表演糅杂着行为艺术、实验音乐、现场影像和互动装置,形式新颖让观众流连忘返,是行为艺术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实验。谈起“庆典——自由的1/6注解”的缘起,周斌在访谈《成都行为艺术的一次变脸》中谈到受到2008年在泰国看到行为艺术团体“国际黑市”现场作品的启发,并谈到这一作品的核心是“在现场即时发生,并一直处于演变之中”,强调个人直觉和经验的探索与实践,倪琨在导语中也谈到了这一点:“这是一场即将上演的庆典,这也是一场既有预谋,又充满未知和自由的庆典。”
“庆典——自由的1/6注解”自2009年3月起,在成都(2019年3月8日)、重庆(2009年5月17日)、长沙(2010年7月26日)、澳门(2010年12月4日)、成都(2011年3月5日)、西安(2011年11月13日)、乌镇(2012年3月6日)实施了9次,包括中国、德国、北爱尔兰、日本、西班牙、泰国、以色列、法国、英国、美国的46位艺术家参与,其创作媒介包括行为、声音、影像、戏剧、现代舞、舞踏和互动装置。“庆典——自由的1/6注解”与其他的艺术自主组织不同的是,它有着明确的源起、原则、逻辑,它的源起是:“庆典”由艺术家周斌于2009年在成都创立。“庆典”不是一个团队,而是一种现场创作理念。它的原则有6点,分别是:1.“庆典”没有主题,反对预设作品方案,追求现场最大限度的不确定性,“即将出现的”永远是悬念。2.“庆典”让不同的表现媒介和创作者在现场自由遭遇、互动和偶发。3.“庆典”相信并执行即时的灵感,放弃“做出好作品”的念头。4.“庆典”鼓励无所不可地在现场制造混乱,在混乱中寻找可能性。5.“庆典”没有导演,所有参与者在现场都是自由呈现的个体。6.“庆典”每场创作者6人以上,穿浅色服装,时间最短60分钟。它的逻辑是:庆典是一场既有预谋,又充满未知的现场狂欢;庆典是关于建构的“阴谋”,是对所指的批判性否定;庆典是多种媒介的同场混搭,它们彼此渗透、游移组合;庆典由不确定的碎片组成,充满观看盲点和非逻辑叙述。
“频率:frequency”现场艺术是由吴承典、康书雅(美国)策划发起的艺术项目,第一回的主题为“强力符号”,于2010年11月8日在成都白夜酒吧举行,参展艺术家有何利平、康书雅、刘成英、李琨、马占东、吴承典,参加人员包括行为艺术、声音艺术、录像艺术三个领域。关于“频率:frequency”的定义,康书雅在前言《频率为根,物质为花》中有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频率”是个多媒介现场艺术的实验性国际组织。吴承典在前言《旋转基因》中对“频率:frequency”现场艺术的意义又做了补充:“探索当下多重背景、多重节奏、多种规律、多重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试图找到根植于文化交融下本土基因在当代状况下萌发的可能。”自2010年至2013年持续三年半的时间,“频率”现场艺术共举办了5次活动。而在2016年之后,康书雅用英文写作的西南行为艺术方面的文章不断在国外刊物发表。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1/070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