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91岁袁隆平逝世:穿35元衣服,让8亿人吃饱饭,看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昨天下午1点07分,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噩耗传来,举国哀痛。 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哭成泪人。 很多长沙市民自发来到街头,

昨天下午1点07分,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噩耗传来,举国哀痛。

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哭成泪人。

很多长沙市民自发来到街头,

在雨中送别袁老。

众人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老的母校,西南大学的学生,

自发地前往袁隆平雕塑前,哀悼学长。

这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

这位“养育”了亿万人口的杂交水稻之父,

这位一生朴实无华的老人,

真的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稻田。

还记得他有两个梦,

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全世界共享杂交水稻技术,

让更多的人不再饿肚子;

二是“禾下乘凉梦”,

他坐在水稻比高粱高,

水稻秸秆比扫帚还长的稻穗下乘凉。

网友无数次地为袁老祈福,

希望时间足够宽待他,

让他去实现他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去实现他的“禾下乘凉梦”。

但世事无常,祝福期许犹在,

一代“杂交水稻之父”却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1

少年种梦,为国为民

袁隆平对这亩稻田爱得如此深沉,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他是农民家庭出身。

其实不然,袁老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他的父母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分子,父亲从东南大学毕业,母亲是英国教会学校的高材生,后来成了一名老师。

袁老最初的梦想也不是搞农业、研究水稻。他与水稻的缘分,源自于一次次的阴差阳错。

21岁时,还在上大学的袁隆平考上了空军,结果在报到前一天,国家考虑到当时的大学生太金贵,又正值抗美援朝,所以参与选拔的大学生被全部退回。

22岁时,因为爱好游泳,他又差一点进入国家游泳队,结果因为选拔比赛时微弱的差距(录取前三名,他第四名)而落选。

23岁时,无缘蓝天和碧水的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湖南的一所农校教书,这一教,就是18年。

在乡下教书,虽然条件艰苦,但与青山绿水相伴,袁隆平的日子也过得恬静淡然。

他说自己是一棵种子,无论扎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只是不久后,三年自然灾难来临。

提及那段时光,曾经的老人常常痛苦地回忆到:“那时候谁家没饿死过人啊!能活下来的都是啃树皮、吃草根熬过来的。”

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土、举家逃难饥民脸上的菜色,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粮食对一个人民、对国家的意义。

他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所以,袁隆平在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愿望: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饭。

只是,杂交水稻技术是世界难题,连发达国家都没有突破,更别提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了。

袁老没有被吓倒,反而迎难而上,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zonghexinwen/2021/0525/635.html



上一篇:时代巨人袁隆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个凡人
下一篇:袁隆平高考果断跳进“农门”,成功秘诀是知识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