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91岁袁隆平逝世:穿35元衣服,让8亿人吃饱饭,看(2)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1964年就开始专心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 难关一次次被攻克,水稻一次次增产:亩产500公斤、800公斤、1000多公斤。
从1964年就开始专心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

难关一次次被攻克,水稻一次次增产:亩产500公斤、800公斤、1000多公斤。

现在,中国人民都能吃饱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也都种上了杂交水稻,全球稻米产量再增加1.5亿吨,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四五亿人。

一个记者曾问过袁隆平:以前研究水稻的日子苦不苦?

袁隆平满脸骄傲说: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正是因为有袁隆平这样愿意忧国忧民的侠者,那些不可能的科学研究才统统变成了可能。

2

天下难事,恒者得之

曾记得央视的记者采访袁隆平:“你是不是特别担心当年那种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

他双眼蓄着泪水,连说两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然后长舒一口气。

为了这个不可能,袁老坚持了一生,也奉献了一生。

为了寻找到培养“人工杂交水稻”的“天然的雄性不良水稻”,袁隆平和学生头顶骄阳,脚踩泥水,忍受着蚊虫叮咬和稻叶的割伤,用5倍放大镜观察了14000多株水稻之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

为了不耽误最佳的育种季节,袁隆平狠心离开自己刚刚出生三天的儿子,毅然南下,这一走整整七个春节都未能回家团圆。

除了身体和情感的痛苦,袁老承受更多的是世人的冷落和嘲笑。

特殊时期,袁隆平曾因为所谓的“自由散漫”,差点被抓进了牛棚,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险些被扼杀在摇篮里。

又一年,袁隆平精心培植的试验田被人为摧毁,如果不是在一口水井中找到了5棵幸存的秧苗,多年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

之后不断配种的杂交水稻却只长苗不长稻,有人冷嘲热讽:“可惜了,我们人类不吃草,不然你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是很有价值的!”

但袁老却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因为这份质朴和坚定,袁老在重重阻力和质疑嘲讽面前从未放弃,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次实验,总结每一次经验。

1973年,努力了9年的袁老终于等来了柳暗花明: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之后,一次次刷新纪录。

中国人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困境。

人人称他为救世主,可他说自己只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骄阳似火,披着寒露星光,奔波在稻田和家之间。

他将国家奖励给他的青岛市国际院士港的别墅,改成了团队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

他开通了国际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有一次去体检,医生为了测试他有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就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袁隆平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医生忙说:“没有痴呆,没有痴呆。”

袁隆平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开心地像个孩子:“我们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他穿着35元的衣服,却让8亿人都吃饱了饭。

鲐背之年,他依旧在为“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和“禾下乘凉梦”努力。

我想梦想照进现实之前,总有一段荆棘丛生的黑暗路。

袁隆平却在这一条荆棘路上,走出了禾苗满地,走出了稻谷飘香。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zonghexinwen/2021/0525/635.html



上一篇:时代巨人袁隆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个凡人
下一篇:袁隆平高考果断跳进“农门”,成功秘诀是知识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