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刊[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征[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09/07]
过化存神名贤遗址与明清西南书院的兴起(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表中可以看到,名贤遗址成为书院发生地有多种情况:一是学者读书、讲学之地自然发展为书院。清代西南学人对此也有认知,即认为“先世贤人君子隐
从表中可以看到,名贤遗址成为书院发生地有多种情况:一是学者读书、讲学之地自然发展为书院。清代西南学人对此也有认知,即认为“先世贤人君子隐居山川间,四方学者来从游”①王萦绪:《南宾书院记》,嘉庆《四川通志》卷八十,第2639页。是书院的产生模式之一。从名贤遗址的角度来看,书院之建设既有延续其讲学的功能,同时又有纪念仙逝者的意义。比如四川最早的书院就是张九宗读书之所,始建于唐,后在明嘉靖九年(1530)重建,屡次易名,最终迁于原址书台山②甘焘等修,王懋昭等纂:民国《遂宁县志》卷七,《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2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328页。,一直延续到清末。万县草峰书院乃是嘉庆、道光间学者何稣教授之所,咸丰间改建,既延续其讲学又示纪念。二是名臣游宦之地发展为书院。如宋人周敦颐、程颐、魏了翁在重庆、四川的宦游之地,早就形成了历史文化遗迹,或在明代建为书院,或早在宋代即建为书院。锦江书院是依西汉成都守文翁所修石室而建,康熙间按察使刘德芳表示书院之建设就是“文翁之流风雅化者,端有待后之人矣”①刘德芳:《锦江书院记》,嘉庆《四川通志》卷八十,第2623页。。又在百余年之后,尊经书院之建亦由其而来(最初拟名“受经书院”,即是取文翁遣士子到中原受经之意)。三是名贤故里或侨居之地而建为书院。李白的籍贯问题向来聚讼纷纭,四川除明代太白书院之外,清代又新增青莲书院、匡山书院等。匡山书院建于清莲乡,大匡山相传为李白读书处,旧有庙;而彰明以青莲为名而建书院,主要依据“青莲渡是其故里,天宝山诸名胜是其曾游息之地,南郊乃建祠之所”②胡整:《新建青莲书院记》,同治《彰明县志》卷十五,《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8册),第380页。。杜甫流寓巴蜀,居住地称之为草堂者有四处,其中成都、三台都建为书院。
贵州因为文化名人相对较少,故相关书院亦不多,但是向慕名贤的愿望却十分强烈,以至于有不少可能带有虚构性质的名贤遗址出现。今将贵州相关书院列表举要如下:
表2 名贤遗址与明清贵州书院分布举要名称 地点 时间 关联人物龙标书院 锦屏 清雍正三年 王昌龄谪戍地儒溪书院 绥阳 明万历间(始建不详) 柳宗元宦游地阳明书院 贵阳 明嘉靖十四年 王守仁经行地为仁书院 思南 明嘉靖末 李渭讲学地南皋书院 都匀 明万历二十二年 邹元标谪戍地龙渊书院 黄平 清乾隆年间 卢瑶讲学地
儒溪书院之外,龙标书院最为典型,龙标相传为王昌龄过化之地,关于龙标究竟是在贵州锦屏隆里,还是在湖南黔阳,却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是出于明代中后期以来的虚构。③王龙勋:《唐时龙标何处是?——王昌龄谪地考辨》,《锦屏县志:1991—2009》,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年,第1503—1508页。问题是长期以来,隆里本地士民都已然将其作为一个事实,书院之外,还有许多所谓遗迹如龙标山、状元祠、状元桥、状元阁等,甚至还有王昌龄墓。这个被创造的地理符号一经建立,就会将自身逐渐投射到历史叙事之中,如罗洪先《广舆图记》就认为龙标即在隆里。南皋书院、龙渊书院就没有任何疑义了,是真正意义上的名贤过化之地。南皋书院在都匀,为纪念邹元标而建,据史志记载,“南皋去匀十五年,匀门人思之,乃即其讲学处,建南皋书院祠之,二百余年,俎豆不衰”④莫与俦:《邹忠介公流寓传》,《黔诗纪略》卷十一,关贤柱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0页。。而龙渊书院乃是黄平当地先贤卢瑶讲学之地,向为义学,乾隆间乡人朱定元以龙渊书院名之。卢瑶,字玉青,别号桐圃,曾任清镇县儒学教谕,朱定元同为黄平县人,官至山东巡抚,龙渊书院之建是对黄平乡邦人物的表赞。
云南地区名贤亦很匮乏,由于资料所限,列表举要如下:
表3 名贤遗址与明清云南书院分布举要名称 地点 时间 关联人物龙岗书院 楚雄 明嘉靖六年 诸葛亮南征驻军地景贤书院 建水 明嘉靖五年 王景常、韩宜可谪戍地碧峣书院 昆明 清康熙二十八年 杨慎讲学之所见罗书院 保山 明万历年间 李材讲学地景贤书院 南安 明天启间已载 苟冼祠
云南的历史文化遗迹多由外来人物形成,如诸葛亮、杨慎等。诸葛亮虽距明清时代遥远,但是在云南遗迹众多,学者据《滇志》统计,仅武侯祠就有13处,而诸葛营、诸葛碑及诸葛井等地名随处可见。①方铁:《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60页。据《楚雄县志》记载说“卧龙岗在治西十五里,蜀汉诸葛丞相南征驻此”②苏鸣鹤修,陈璜纂:嘉庆《楚雄县志》卷一,《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59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3页。,即诸葛营。嘉靖六年(1527),知府祝宏毁五显祠而为之书院,大理县喜洲人、白族进士杨士云为记表赞说: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1/070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