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和谐特质(2)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少数民族和其他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谐共生共治于共同的行政区域中。 布依族、苗族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少数民族和其他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谐共生共治于共同的行政区域中。

布依族、苗族与其他民族在贵州形成了和谐共治的优秀文化传统。在黔西南,1982年自治州的建立标志着族际和谐共治关系进一步加强。2005 年6月底,“在州级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18 人,占35.29%;县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252 人,占36.25%;州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8人,占40%;县市级党政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46人,占35.94%;乡镇党政班子中少数民族546名,占49.64%。”[5](P113)在黔南,1951年惠水县布依族人口占89.6%的王佑、长安、打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族际和谐共治的制度基础。1951 年选举产生的11名金安布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中,“布依族9名,其他民族2名”[6](P43)。1952年,惠水县实行县级民族区域自治,“选举出席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2名,其中布依族79人,苗族44人,汉族68人,回族1人。”同年9 月,惠水县第二届20名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中,“布依族9人、苗族5人、汉族6人”[7](P43-44)。安顺关岭县和镇宁县也是如此。1950年,关岭布依族和苗族通过民族乡建制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当家做主。自治县成立前,少数民族干部就“占全县干部总数的60.7%;2005年达到73.6%,增长12.9%,其中科级以上干部增长5.7%”[7](P59)。1981年3 月成立的自治县在国家体制和实践保障层面成为布依族和苗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共治的平台。镇宁自治县于1963年的建立夯实了布依族和苗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共治的政治基础。出席会议的197名代表中,“布依族83人,苗族19人,回族2人,仡佬族1人,少数民族代表共计105人,占代表总数的53.3%。汉族代表92 人,占代表总数的46.7%”[8](P69-70)。会议选举产生的21名人民委员会委员中,“有布依族11人,苗族3人,汉族7 人。少数民族委员占委员总数的66.7%,汉族委员占委员总数的33.3%”[8](P70)。

壮族也与其他民族和谐共治,主要集中在广西和云南。1952年,桂西壮族自治区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的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为壮族,两位副主席中有1位是壮族。1956年,桂西壮族自治区改称桂西壮族自治州,州长为壮族,6 位副州长中有5位为壮族、瑶族、苗族和侗族。195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主席为壮族,5 位副主席中有2位为壮族,全区各世居民族和谐共治,“壮族有703万多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6.9%。汉族有1027万人,占58.4%。此外还有瑶、苗、侗、回、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等10个民族,占4.7%”[9](P258)。也是在1958 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各民族共融共治,“全州有人,其中汉族有 人,壮族有人,苗族人,后两个民族共占全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此外,还有彝、瑶、回、傣、白、蒙古等共9 个民族。”[9](P259)

族际和谐共治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川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代表会议和座谈会的形式整合各民族的力量。1950年叙永县召开的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22名代表中有22 名苗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5%以上;古蔺、古宋的第一次各界代表会有18名苗族代表参加;从1951 年至1957年,泸州专区先后召开了3次民族代表会和一次民族座谈会,叙永、古蔺、古宋3县分别召开了近10次这样的会”[10](P102)。少数民族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提案得到采纳,并在实践中予以落实。到1958年11月,叙蔺宋3县“已有苗族专职干部250人,县区乡各级均占相当比例,各县区乡的党政机构的领导中也有苗族”[10](P102)。

上述分析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南少数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框架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营造了以族际和谐共治为特质的文化传统,对西南地区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边疆安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民族与国家和谐

社会成员对国家主权或象征等的心理认可或赞同,并进而形成的国家归属感,可称为国家认同。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对国家(中央)的认同并进而维持的民族与国家和谐,对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西南地区的傣族在土司制度下形成了民族与国家和谐的文化传统。王朝对土司的基本要求是不叛国、不分裂。在云南陇川,土司更替须经朝廷批准,要定期到朝廷朝贡和缴纳贡赋。其主要职责是戍边守土,安民保境,听命天子。如外敌入侵,土司力所不及,朝廷将派兵支援。陇川多氏土司家谱以忠于中央朝廷、率先归附和效力朝廷为祖先最大荣耀。陇川宣抚司第七代宣抚使多士宁即一位爱国土司,在任期间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收复失地,斥责叛贼。面对敌人的威逼,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宣扬国威[11](P487)。其同胞兄弟也相互配合默契,生死与共,在日军侵略时组织抗战,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和平起义,之后出任州县要职,担任人大代表,赞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1](P490)。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1/0707/684.html



上一篇:新品之窗
下一篇:换个角度看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