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5月22日,西南大学,师生们纷纷自发来到校园中的袁隆平塑像前敬献鲜花,以寄托哀思。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

5月22日,西南大学,师生们纷纷自发来到校园中的袁隆平塑像前敬献鲜花,以寄托哀思。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西南大学校友,他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他始终心系母校发展,回校设立“袁隆平奖学金”,用“八字”秘诀勉励师生勇攀科研高峰。

设立“袁隆平班”;用袁隆平真实的科研经历打造原创话剧《问稻》……西南大学用各种实际行动,继承着袁老“禾下乘凉梦”的家国情怀。

西大珍藏着袁老的学籍卡和大学成绩单

“长亭外,古道边……”22日下午,西南大学南校区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旁的袁隆平塑像前,不少师生自发来此悼念。

手握杂交水稻,双目远眺前方——袁隆平雕像以花岗岩为材质,高约4米。绿色草坪上,一圈圈菊花安静地摆放着。前往悼念的师生越来越多,大家低头默哀,眼含热泪,追忆这位令人无比尊敬的学长。

“袁隆平1950年入读西南农学院(之后的西南农业大学,后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1953年毕业。”西南大学学报相关负责人称,学校一直珍藏着袁隆平的学籍卡和成绩单。

大学期间,袁隆平的农学成绩一般,但英文特别好,高达93分。他的体育也很好,尤其擅长游泳。2016年,西南大学举行110周年校庆,袁隆平回母校作了《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新进展》的报告,现场有同学提问:“如果再选择一次,培育水稻和成为中国的菲尔普斯,你会怎么选择?”袁隆平笑答:“1952年的西南地区运动会,我得了第四名,前三名进入国家队。我差一点成了专业运动员,那不会有杂交水稻之父了。”

“实际上,这是袁老注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表现。”该负责人认为,比如,袁隆平认为“实践出真知”,农学学生必须下田;电脑和英文也是必备技能,这都是他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上世纪60年代发现天然杂交水稻

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其为天然杂交水稻。

“面对当时严重的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的威胁,于是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相关专家介绍,袁隆平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证明了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1964年,袁隆平用人工授粉的方式,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我有一个梦想,种在泥土里……”“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数十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持续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袁隆平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八字秘诀”教学生做科研有心人

在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给他写了一封信。

很快,他们收到了回信。在信中,袁老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8个字鼓励他们勇攀科研高峰。

毕业于西南大学的谭琏是当年写信的学生之一。她告诉记者,在信中,学生们向“老学长”表达了敬佩与祝福之情:“看到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同学们兴奋极了”“您是最朴实的劳动者,也是最真实的偶像”……

大家也在信中表达了作为袁隆平院士学弟的自豪:“脚踏实地的科研让我感受到科学家的严谨朴实,‘禾下乘凉梦'让我明白科学心系天下的胸怀”“我们会向您所说的朝‘躬行实践、厚积薄发'的新时代青年的方向而努力”……

“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5天后,大家收到了袁隆平院士录制的一段视频作为回信,解答学弟学妹们的困惑,分享自己在禾田道路上的经验。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zonghexinwen/2021/0524/631.html



上一篇:袁隆平的“八个一”:人生谢幕,辉煌永存
下一篇:揭秘丨内江本地“夏满蜜桃”是如何培育出来的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