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袁隆平学生追忆相处朝夕:工作之余聊天,他也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封面新闻 记者 田之路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举国悲怆,纷纷悼念追思。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原所长郑家奎,从学生时代就和袁隆平有过交集,工

封面新闻 记者 田之路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举国悲怆,纷纷悼念追思。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原所长郑家奎,从学生时代就和袁隆平有过交集,工作后经常共事,和袁老一起致力于水稻研究多年。回忆起袁老,郑家奎在悲痛和遗憾的同时表示,袁老是他和团队一直敬爱的前辈,“一位聊天从不离开水稻的人,毕生的愿望还未完全实现。”

心系百姓吃饱吃好问题 袁隆平最后愿望尚未实现

1970年,袁隆平研究出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郑家奎和袁隆平是原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现西南大学)的校友,作为袁隆平的晚辈和学生,郑家奎称袁老在其心中一直是“仰望的存在”。“1980年,我还没毕业的时候,袁隆平已经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我工作后他已经是院士了。”80年代的通讯和交通尚未发达,两人的直接接触并不多,郑家奎毕业后也投身于水稻育种方向的研究,袁隆平于他,是老师,也是崇拜对象。

三系水稻是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法,与他后来发明的两系法比,用三系法生产杂交种子的杂交水稻就叫三系法杂交水稻,简称三系水稻。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在三系向两系转移的过程中,郑家奎见证了袁隆平研究时的曲折与困难。当时,袁隆平团队在全国组织研究,遭遇困难重重,“因为两系在生产过程中,气候出现异常波动,对温和光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好不容易成功,又遭遇了失败。”

袁隆平从未放弃过,又回到起点,重新认识现象,将光和温度控制,二系法生产杂交种子,省去了保持系,使杂交种子生产更为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郑家奎和袁隆平共事时,袁老仍在努力提升水稻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生产中国“超级稻”的目标奋斗。“在耕地减少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是他毕生的愿望。”在研究过程中,袁老经常透露出对“吃得饱”和“吃得好”这个话题的关心,他常常感叹,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挨饿,自己怎么能休息呢。

在提高水稻产量方面,目前全国只有湖南实现了水稻每亩年产量1200公斤。这个数字也是袁老在人生最后阶段,最牵挂的数字。郑家奎介绍,在袁隆平的带领下,四川水稻产量于2017年左右实现1000公斤以上(每年每亩),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实现1100公斤以上(每年每亩)。:“袁老对突破1200公斤这个数字非常又执念,他希望在全国范围得到验证,可惜现在的雄心暂时还未实现。”

聊天不离“水稻二字” 鼓励学生不放弃

让郑家奎感叹的是,袁老在致力于研究水稻生产种植几十年来,一直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团队参与协作时也一直以专业的态度鼓励后辈。“他讲究科学精神,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行我们就换路线,开动脑筋,他鼓励我们去想,为什么没实现,是不是还应该探索和突破。”

除了工作时的专注,水稻研究已经贯穿到袁隆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郑家奎和同事虽然和袁隆平认识数十年,共事时自然以水稻育种为主要交流话题,但平时聊天,袁隆平依然把“水稻”二字挂在嘴边。

郑家奎回忆,袁老晚年时肠胃不好,害怕拉肚子,不喜欢在外面的餐馆吃饭,大家工作之余也会坐下来一起聊聊天,“我们一起聊天,他除了聊水稻还是水稻,哪里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都会和我们讨论。”遗憾的是,郑家奎最后见他是去年,而后几次袁隆平所在的医院不便探视,他未能再次和自己的老师坐在一起,聊聊水稻那些事。

袁隆平的的学生们铭记谆谆教诲,缅怀这样一位胸怀国家梦的科学家,将带着他的嘱托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愿后生可畏,“稻下乘凉梦”不再是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zonghexinwen/2021/0523/626.html



上一篇:袁隆平在重庆从小学读到大学,大学期间成绩单
下一篇:痛别!袁隆平重庆求学11年,他一生都对这里充满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