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刊[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征[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09/07]
让玉米和大豆从“冤家”成“邻居”四川农业大(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态势向好,但这个技术大面积推广,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杨文钰认为,首先,核心技术要本土化,“不同区域有不同需求,行比配置、种植密度、施肥量
态势向好,但这个技术大面积推广,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杨文钰认为,首先,核心技术要本土化,“不同区域有不同需求,行比配置、种植密度、施肥量都有差异,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考虑耐荫大豆品种和抗除草剂品种的选育,“目前在除草环节,还需要分开对玉米、大豆进行除草。”此外,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还需要研究如何同时收获玉米和大豆。
按照杨文钰教授研究的种植技术,每亩地在保证玉米产量的情况下,可增收大豆100公斤至150公斤。
一次宣传推广时,一位种植大户来向他取经。通过交谈,杨文钰知道对方认真琢磨过这项技术。于是,杨文钰现场出题,故意考考他:“这样种的话,可能会遇到以下这些问题,准备怎么解决呢?”对方没有打退堂鼓,把自己琢磨的解决办法一一讲给杨文钰教授听。杨文钰回忆说,那天很热,去了好几个地方指导,其实很累了,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了。“就是要有这种精神,遇到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
在一片肥沃的农田里,身处其中的物种都会拼命寻找养分、阳光、水分等资源,上演“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则。玉米与大豆为同季旱粮作物,在土地有限的我国存在天然的竞争关系,如何让他们和谐生长?
今年年初,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今年四川将实施3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项目,目前已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将在108个县(市、区)推广。
玉米与大豆的距离,也在不断调整。“通过不断筛选与对比,我们发现60公分的距离最好。”这个距离也在不断适应新的需求。杨文钰补充道,“为了适应机械化操作,黄淮海地区在套种时,最大可以达到70公分。”
“不用担心,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杨文钰教授说,经过多年推广,大家开始逐渐接受这项技术,并采取措施解决遇到的问题。
杨文钰(左一)和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摄影:刘跃华
“冤家”变“邻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固定两行玉米后,边行优势达到最大化。如果净种玉米,株距在30公分左右。套种后,玉米的株距控制在15公分左右,这样,玉米的种植株数并没有减少。同时,还要保证单株施肥量,种植下来,就能保证玉米的产量达到当地平均玉米单产量。”杨文钰介绍,这样不仅玉米的产量守住了,还多出几百斤大豆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以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zonghexinwen/2022/0726/756.html